“千村示范、萬村整治”工程(以下簡稱“千萬工程”),是習近平總書記2003年6月在浙江工作期間,廣泛深入調(diào)查研究,立足浙江省情農(nóng)情和發(fā)展階段特征,準確把握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規(guī)律和必然趨勢,審時度勢、高瞻遠矚,親自謀劃、親自部署、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。20年跨越發(fā)展,20年不懈奮斗,“千萬工程”造就了廣袤美麗鄉(xiāng)村,造福了廣大農(nóng)民群眾,深刻改變了浙江鄉(xiāng)村面貌,使浙江農(nóng)村人居環(huán)境測評持續(xù)領跑全國,森林覆蓋率超過61%,農(nóng)村居民人均收入連續(xù)20年穩(wěn)居全國第一,城鄉(xiāng)居民收入比連續(xù)10年縮小,逐步形成“千村向未來、萬村奔共富、城鄉(xiāng)促融合、全域創(chuàng)和美”的生動局面。這是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,一任接著一任干、一年接著一年干的生動范例。
政績觀,是領導干部對如何履行職責、追求何種政績的根本認識和態(tài)度,是領導干部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在思想方法、工作方式、行為取向、實際行動等方面的具體反映。只有牢記初心使命、堅守宗旨意識,才能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,才能有功成不必在我、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格局。“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,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性。”在2022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,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發(fā)人深思、令人警醒。
有堅強黨性才有正確政績觀。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、立業(yè)、立言、立德的基石。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依靠堅強的黨性鑄就了輝煌的過去和今天的奇跡,也定義著光明的未來。錯位的政績觀,根子在于背離了黨性、沾染了雜念。只有黨性堅強、摒棄私心雜念,才能保證政績觀不出偏差。焦裕祿“敢教日月?lián)Q新天”“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”,帶領蘭考人民斗鹽堿、鎖風沙、治內(nèi)澇、種泡桐,“父老生死系”;谷文昌“上戰(zhàn)禿頭山,下戰(zhàn)飛沙灘,綠化全海島,建設新東山”,帶領群眾苦干14年,荒島變寶島,“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”;張桂梅,扎根貧困地區(qū)40余年,幫助1800多名貧困山區(qū)女孩圓夢大學,同樣是堅強的黨性作基。黨性的純度,決定著境界格局。無私則無欲、無欲則不浮。以“時時放心不下”的責任感、積極擔當作為的精氣神為黨和人民履好職、盡好責,看重黨和人民事業(yè),看淡個人進退得失,對個人名譽地位利益想得透、放得下,才能保持平和心態(tài),才能樂意腳踏實地,處理好大我和小我的關系,處理好長遠利益、根本利益和個人抱負、個人利益的關系,堅持把那些打基礎、利長遠、見實效、創(chuàng)實績的事情抓好做實。
有為民情懷才有正確政績觀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(diào):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把為民辦事、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,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。”堅持人民至上是百年大黨不懈奮斗的邏輯起點,也是百年大黨鑄就輝煌的價值源頭。明白“我是誰、為了誰、依靠誰”,不忘自己是人民一員,終生恪守人民情懷,才能感知群眾的喜怒哀樂、牽掛群眾的冷暖疾苦;才能不做那些“作秀”不“做事”的表面文章,重“面子”不重“里子”的形象工程,“造勢”不“造福”的虛假政績,“竭澤而漁”不“澤被后人”的寅吃卯糧;才能想群眾之所想、急群眾之所急、辦群眾之所需,堅持民有所呼、我有所應,從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出發(fā),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就業(yè)、教育、社保、醫(yī)療、住房、養(yǎng)老、食品安全、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,解決好群眾牽掛的操心事、煩心事、揪心事,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,追求歷史沉淀之后的真正評價。
有真抓實干才有正確政績觀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(diào),要“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”;“老百姓的事,要實實在在干,干一件是一件,干一件成一件”;“一件一件抓落實,一年接著一年干,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、得到實惠”。求真務實,是黨的政治路線、思想路線、組織路線、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。領導干部干工作篤實、真實、扎實,是從政本分,也是一種信念、一種擔當、一種品德。一分部署,九分落實。所有的工作,都貴在落實、重在落實、難在落實,所謂“千虛不博一實”。干部干部,就是干事的。要有義之所在、唯有求實的態(tài)度,不能為了不出事而不愿干事,得過且過;不能只說不做、說多做少,凌空蹈虛;不能好高騖遠、脫離實際,留下“半拉子工程”;不能瞻前顧后、畏首畏尾,愛惜羽毛;不能遇到矛盾難題繞道走,不敢動真碰硬。應真正做到不慕虛榮、不務虛功、不圖虛名,堅持實事求是、求真務實,把實際情況摸清、把具體問題找準、把疑點難點堵點分析透,從實際出發(fā)謀劃事業(yè)、安排工作,使提出的點子、政策、方案、舉措符合具體情況、符合客觀規(guī)律、符合科學精神。
有久久為功才有正確政績觀。卓越來自執(zhí)著,當干部也要有匠心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、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,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,多做一些功在當代、利在長遠、惠及子孫的事情。”1962年,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從全國18個省份奔赴“黃沙遮天日、飛鳥無棲樹”的塞罕壩,啃窩頭、喝雪水、住窩棚,以超乎想象的堅韌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高寒沙地造林。半個多世紀、三代人、一件事,幾十年如一日,正是這樣的執(zhí)著,才使涓涓汗水澆灌出綠波涌動的百萬畝人工林海,為京津冀地區(qū)構(gòu)筑起了一道防風固沙、涵養(yǎng)水源的綠色生態(tài)屏障。韌則久。從物理學上說,韌性是材料受力時對折斷的抵抗能力,韌性越好,發(fā)生脆性斷裂的可能性越小。堅韌不拔,是中華文化生命稟賦和生存耐性的體現(xiàn),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。成功因執(zhí)著而眷顧,保持洗卻鉛華的從容,堅守滴水穿石的耐心,才能有力有效推動一個地方的發(fā)展。每一名領導干部都要自覺把新發(fā)展理念貫徹落實到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全過程,增強歷史定力、歷史擔當,保持工作的穩(wěn)定性和連續(xù)性,不貪一時之功、不為一時之譽、不計一段之成。對已有的部署和規(guī)劃,只要是科學的、契合新的實踐要求的、符合人民群眾愿望的,就要一張藍圖繪到底、一茬接著一茬干,防止“新官不理舊賬”,防止不切實際的“換賽道”“留痕跡”,真正一棒接一棒、跑好歷史的接力賽。
作者:臧安民? 來源:學習時報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