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米拉多銅礦秉持“創新驅動、綠色發展”理念,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術革新,解決了多個制約生產的技術瓶頸,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,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。
優化鋼球配比,釋放磨機新產能。該礦磨礦采用SABC流程(半自磨+球磨+頑石破碎)。因采場開采深度的增加,礦石硬度逐漸增大,在處理此類較硬礦石過程中,導致半自磨處理能力大幅下降并產生“脹肚”現象。針對這一技術難題,該礦選礦技術團隊在深入剖析礦石特性、探究鋼球尺寸對磨礦效率影響的基礎上,大膽調整鋼球配比,將原本直徑125毫米鋼球調整為直徑150毫米鋼球和直徑125毫米鋼球按1:3比例添加。改進后,礦山每天多處理礦石5000多噸,每年多處理礦石180多萬噸,多生產銅金屬量9000多噸,增加產值超8000萬美元。
完善工藝制度,提升資源利用率。在礦山試生產初期,所處理礦石中高嶺土等泥質礦物含量較高,精選二作業富集比較低,銅精礦品位未達到設計要求。選礦技術人員經過多次試驗,對精選作業進行改造,在3號泵池即精選二作業添加石灰,確保精選二作業pH值穩定在12.2以上。此舉將銅精選作業“富集比”大幅提升,銅精礦品位達到設計要求。同時,該礦技術人員通過強化精掃選捕收效果,將精掃二泡沫引入再磨分級作業,對粗顆粒進行再磨再選,分離尾礦含銅由0.18%降低至0.12%左右,銅總回收率提高1個百分點。每年可多回收金屬銅1200多噸,增加產值超1000萬美元。
巧用酸堿中和,繪就綠色發展畫卷。該礦位于熱帶雨林地區,采礦過程產生大量酸性水,pH值較低且含有重金屬離子,必須處理后才能排放。礦山選礦工藝采用銅、硫混浮選——粗精礦再磨分離的流程,銅硫分流采用高堿工藝,產生的高堿度廢水造成選礦尾水pH值較高,不能直接排放。面對雙重挑戰,該礦技術團隊巧妙利用酸堿中和原理,將采場酸性水和選礦堿性水進行中和處理,實現了采、選生產過程廢水的自平衡再利用,達到了以廢治廢的目的。每年酸性水處理量減少600多萬立方米,節約成本60多萬美元,實現了尾礦外排水達標排放,保證了礦山清潔生產、綠色生產的連續性,從源頭上保護了生態環境。
優化包裝方式,筑牢安全生產防線。該礦試生產初期采用噸袋包裝的方式進行儲存和運輸銅精礦,大量噸袋堆積會導致堆存在內部的銅精礦產生熱量聚集,黃鐵礦、白鐵礦與空氣中的氧和水發生氧化反應,銅精礦內部溫度急劇升高從而發生自燃,嚴重影響了生產及海洋運輸安全。該礦技術人員突破傳統包裝思維定式,采用雙層袋包裝方式,為銅精礦加穿一件“防護服”,有效隔絕了銅精礦與空氣的接觸,從根本上消除了自燃隱患,每年節約成本660萬美元。
(陳幸欣 代獻仁)
?
?
? |